2014年5月,saba sport
日新学社成功举办心理学专业和社会学专业两场读书会。本次读书会邀请到了张卓老师和郭伟和老师担任读书会的主持人,引导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两场读书会现场气氛甚好,学术浓厚亦不失活跃为乐于读书的同学提供了一个知识交流与升华的平台。
在心理学专业的读书会上,张卓老师首先以自己的读书体验作为引导,从《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一书的第一章关于人脑的研究说起。她指出:在早期关于人脑的研究中有很多具有创造性地发现,例如:裂脑人的研究证明了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分别处理不同的信息,通过胼胝体进行信息的整合;人的智力高低与脑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讨论的深入,读书会的内容由单纯的发言逐渐转变为提问式发言,同学们的质疑大多集中科学的发展与人权及道德关系的协调上,老师耐心的说出了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科学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是建立在牺牲小群体的利益上的,从宏观上来看,对于小群体的保护是逐渐加强的,但要想做到不用经过哪怕一项动物实验就研制出治病良药基本是不可能的,极端的说,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绝对的动物保护主义者,除非你拒绝服用任何药物。在解答为什么说性功能缺陷是一种心理问题而非生理问题时,张卓老师通过展开说明一个男性晨勃的实验来消除同学们的疑惑。很多同学也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了自己由研究引发的对于儿童早教的思考问题以及对“更高的智力=更大的脑?”这一观点的质疑和独到的见解。张卓老师向来给同学们沉稳干练的印象,通过辞藻并不华丽的语言阐述的一个个问题总是能给与同学们知识的洗礼,学术性的发言让整场读书会氛围浓厚。
社会学专业的读书会阅读书目为罗伯特·贝拉所著的《心灵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这次读书会的方式首先是由同学先将自己读书的体会和对书籍内容的理解进行总结。在同学们的发言之后,郭伟和老师就功利性个人主义的表现型和个人主义的发展转变及背景等问题与同学们做了简单初步的探讨,他高屋建瓴地指出:功利,实际上就是目的性和感觉的统一。一个人的判断处于两个相反原则,一个是目的性原则,一个是审美原则。目的性是想把事情做到符合自己需要,而审美则是无穷切相对的,所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谈到功利性个人主义的来源时,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道:功利来自于应然和实然两种判断。一个判断肯定逃不出这个判断的辨证,应然就是自己认为应该这样,实然是真正正确的判断,当人们不知道实然时,无论怎么判断,都是应然,所以,一切事物都可以被想象成人们想要的,例如钱,名誉等,这些是功利性的前提条件。看到同学们还不太明白的眼神,老师进一步说明:功利主义是目的性判断的产物,当一个人将一切都看成是利益,那么他在一切方面的努力都可以是功利性的,所以一切行为都为了功利的结果就是获得最大利润。实践中的功利行为受感觉限制,有时候太耗费力量和物资去得到小概率功利是会损失另一个目的性的,所以实践中的功利性行为发生概率要小于理论上的,所以功利的人也可以同时装作清高,然而一旦有低成本的功利追逐他必然会投入其中而放弃清高。这是目的性判断的结果。
本次由saba sport
日新学社组织的读书会活动圆满结束,同学们都有着不同的收获,美中不足的是很多同学是第一次参加读书活动,略显拘谨,期待在之后的读书会上,同学们能畅谈心得,带给我们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与收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为你排忧解难,书香能将你引入名山大川,使你近可于历史长河漫步,远可与名士侠客闲谈,再忆古之人崇文尚武,事必躬亲,敏思践行的品德,进入这醇厚,使人流连忘返的时空。书籍的交流分享更能领略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知识去体验书中的精彩世界。在这样一个洋溢着知识之花的活动中,希望更多的同学能积极参与其中。读书会的分享正是引领你通往不同世界的百叶窗,期待下一次百叶窗的开启,期待下一次未知旅途的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