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9日,saba sport
五届一任学生会主席团、部长层成员和部员在线下组织开展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书会”活动。此次读书会由学生会主席主持,采用了逐段精读的方式交流思想,深入阅读。本次活动由主席带领与会人员细致研读了1-7段落,其他成员亦就该文章积极阐述了自己的本段心得与读后感想。
本文是马克思十七岁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这篇德语作文虽然写得还比较的稚嫩,却已经表现了这位17岁的年轻人对自己未来所作的最初选择的严肃考虑。少年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已经认识到个人职业选择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美”。这一指针和选择使马克思从精神上和方向上決定了他自己的一生。他极其认真负责地使用了一个人所可能有的最尊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顾荣星:我想大家都有在疑惑一点:马克思他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吗?为什么要在本段的最后引出一个“神”的唯心概念呢?我想解释的是:在德语原稿中,马克思用到的词汇是Beruf,也就是天职、本职;对应的用英文来阐述则是calling——呼吁。天职它不是一份具象的工作,而更多的是青年人根据自身价值得到的一种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你可以说它是信仰是信念,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赋予职业一定的神圣性,而这种神圣性伴随而来的则是一定的伦理危机。
朱乙中:人之所以比其他生物优越,是因为人有选择。人不必为了生存而拼尽全力,但其他生物却只有尽全力才能活着。但对于人而言,选择也是有代价的。假若一个人的父母长辈已经为其铺好了未来的道路,他作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可以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也可以追寻自己想要的进而走上另一条路。此时的他就有了两个选择——顺从安排或追寻梦想。顺从安排是枯燥的安稳的,未来也是可预知的;追寻梦想则是充满激情的,难以预知的,但也是蕴含风险的。无论他做出何种选择,都将付出一定的“代价”——失去“自由”或是面对风险。而面对这样的选择并陷入纠结的青年也就是马克思口中“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
丁恺歆:也就是说,这种选择权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人之于现实与浪漫的抉择。少年马克思在此处已然抛出疑问:在选择就业时,青年最应先考虑的是什么。是理想至上不顾一切,还是耽于现实虚与委蛇?这种选择又是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即,我们是否能够利用好这份能动性,去改变、创造这个世界。
吴晓鹏:在这片文章中,马克思高屋建瓴般地用神圣的眼光去看待职业。他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职业。职业看起来很平凡,但当它站在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立场上甚至牺牲自己的体质的条件下而为之执着追求的话,那它就是伟大而带有光环的事业。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职业”。另外一个关键词是选择:马克思指出人之所以优越动物的地方在于自己的思考,在于自己能够做出选择,但选择未必是一件好事情,你可能选择了一个高尚,遵从你内心信念的行为,也有可能会选择一种毁坏自己一生、破坏自己的计划的行为。自然给予我们选择的空间,这种选择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头脑里的无端空想,更重要地是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实行。韦伯曾经指出当今社会的职业伦理现状: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当人的职业伦理荡然无存的时候,人就会变成索利的工具,而世界将会沦为魔鬼的地狱。格物致公、正心明理,想必也有它的价值与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