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樹沁:saba sport-saba体育-沙巴体育app
2009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本科期间曾先后获得校级二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现已保送北京大学社会学;10年创新课题,论文中期审查和结项答辩均获得优秀;曾指导多个课题均顺利通过国家级课题的开题答辩环节;
现任校创新论坛社会学方向的评委。
每一次想做更多的尝试,每一次想突破自己、挑战自己,总是会有困惑、迷茫的时候,我们的前进道路上总有师兄师姐们的提携与帮助,他们的经验提醒我们少走弯路,他们的智慧告诉我们如何更快实现目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樹沁师兄,听听他给我们关于创新课题的建议,听听他对我们大学生活的指导!
一、充分准备,国创并不可怕。在做创新课题的时候做好理论问题、结合你自己身边的资源、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学这三个准备,基本上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把创新课题前期的申请书准备好。要把可行性的问题解决的比较好就要做你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关注可行性,还有比较好的方法是看一看现在老师都在做一些什么课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张樹沁师兄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最近关于今年国家创新课题申报的通知已经在教务处网站上公布了,不少同学都希望参加却无从入手。下面是我们收集并整理的几个问题,请师兄来为我们排忧解惑。对于创新课题大家都跃跃欲试,可真正准备下手时又无所适从,师兄最开始做创新课题的时候也有这种困惑吗?我们可以为创新课题做哪些前期准备工作呢?
张樹沁(以下简称张):我是在大二申请的创新课题,我申请的时候只花了一周的时间去准备。我觉得现在大家可能听到这个国家级创新课题,因为带着“国家级”的名号,所以觉得非常可怕,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这很正常。基于我当时的经验我觉得如果前期准备工作做好的话,这些困惑基本可以解决。
我觉得我们大家在做创新课题的时候做好三个准备,基本上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把创新课题前期的申请书准备好。
第一个就是理论问题。
现在可能很多申请的同学都是大一大二的。大二的同学还好一点,大一的同学现在只上了一些非常基础性的课程,对于专业理论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我觉得大家在申请创新课题的时候有必要花大概一两天的时间先对专业理论进行梳理。教材可以选择本专业的基础教材《社会学概论》和《基础心理学》,然后对自己研究的问题的基础教材也要有个了解,比如研究组织管理问题,我们就应该看看周雪光老师的《组织社会学》之类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你先有一个社会学、心理学的视角。然后再去看你要研究的课题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比较不同的想法。另外,在答辩过程中引用一些基础的元理论,也会为答辩过程加分。
第二个就是要结合你自己身边的资源。
当你准备要开始做研究的时候,你得反思到底自己能不能接触这个群体,这个群体到底是不是你身边的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就像我当时在做这个课题的时候,我当时是实践部的部长,实践部要开展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这三个我的三个研究的对象——三个NGO组织都是已经和我建立好联系的,并且我对这三个NGO组织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可以只花一周的时间可以去做各种各样的材料准备。
如果你们要研究的问题和要研究的对象就是你身边的人,或者说你身边可以接触到的资源,你在准备开题报告的时候可能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一些。
第三个我觉得就是要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
我更建议跨专业进行搭配,这样你在看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更加不同的视角,避免本身组员内部的同质化。而且当这个组员之间的专业有划分的时候,在完成任务时会存在一种所谓的主体性的问题,他们觉得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应该由他们来诉说。
比如说假设现在有五个社会学的同学——ABCDE五个人。BCDE对A说:“我们懂的你也都懂,那你好好整吧。”这会极大增加A的工作量。
又假设现在ABCDE五个人是不同专业的人,不同专业的同学会有不同的视角,那么有的同学可能就会说:“与我相关的专业知识就由我来整。”这样不仅使你的申报书可能更加的多元化,而且你可以调动整个组的积极性。
所以我觉得只要把这三个问题准备好的话,申报书是没有问题的。
记:一个好的创新课题项目往往需要好的课题。在创新课题的选择方面,师兄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比如,是选择贴近同学生活好呢,还是扣紧时代脉搏好呢?一些在网络等媒体上吵得很火的话题,是否适合做创新课题呢?
张:我觉得这个就要涉及到国家级课题的本质是什么。虽然它冠以国家级的名号,但是众多老师认为这只是大家练手的机会。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之中你应该让你的专业知识有机会得到提升。
老师并不期望你能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研究成果出来,这个过程更加重视的是你能研究的课题,能把这个课题做下去,就是可行性的问题。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应该抓住可行性这个问题来做,如果你能抓住以下三个因素就能把可行性的问题解决的比较好。
第一个是做你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因为你首先要对这个课题有所偏好,然后才会有这个持续的动力来做这个课题。这就保证了可行性当中的延续性。这样你才不会中途把这个课题给夭折掉。而且当你看一大堆你不感兴趣的材料的时候,你可能就会烦躁啊然后不愿意去做,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影响申报书的质量,所以兴趣是很关键的。
第二个就是像之前所说的,你自己能研究到什么问题
你不要选了一个研究对象但是你自己却介入不进去。比如你言之凿凿地写了一大堆申请书,但是这个群体根本就不对你开放。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研究必然夭折。而且在这个申报过程当中老师也会问到这些问题,你怎么跟他进行联系、你怎么介入这个群体,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老师发觉你研究中的某一重要群体是你无法进入的,那课题的通过率就是大大下降
第三个就是如果大家发现自己的兴趣自己也不是很了解,而且发现身边也没有什么研究方向,那么大家就可以用一些比较“投机取巧”的方法:去看一看现在老师都在做一些什么课题,因为我们申请国家级课题时,老师也要申请各种各样的国家级课题。这些课题基本上都会公布在教务处或者说saba sport
或者说其他学院的主页上。一旦这些课题公布出来的话,你再从中挑选一下,看看这些课题中有没哪些你感兴趣的。如果刚好老师做的课题你感兴趣,那就非常好,你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很有可能把这个课题做下去。
首先老师发现你对他的课题很感兴趣,那么肯定会很愿意担任你的指导老师,而且在担任指导老师的过程当中会发挥很积极的作用,比如说会主动和你联系啊,主动给你提供方法。第二个就是老师研究他们的课题的时候有自己的资源,老师接手这些课题的时候肯定是基于能接触到这些资源,并对这些群体有所了解。所以你可以向老师要到很多老师手中的资料来做这些课题,这样你课题的难度就会降低很多,并且也会提升你课题申报成功的机会。
所以说我觉得把我好这三个问题来进行选题会比较好。
至于说是扣紧时代脉搏呢还是炒得比较热的话题,那可能你同样也要从这三个角度来看。如果这个话题刚好满足这三个条件的话,那我觉得这同样也能成为一个研究对象。
二、积极沟通,找到问题突破口。研究过程中与积极老师沟通,既要有所准备又要持之以恒,充分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定性、定量和心理学研究过程各不同。在研究过程中碰到问题不可避免,不要放弃,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记:在参加创新课题项目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指导老师的帮助和支持,无论是申报课题还是研究过程,都需要和老师进行及时沟通。请问师兄您有什么特别的和老师交流的技巧吗?
张: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啦,所有交流的基础肯定都是一个人对人际交流方式的了解和成员间的互动问题。这个东西我觉得可能是一个很抽象的能力,在每个人自己的互动过程当中可以展现出来。我觉得和导师交流有两个问题肯定是要注意的:首先你在和导师进行讨论的时候你是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了解了。你得先涉猎这个研究领域当中一些比较共识性的文章,这样才能保证你在和老师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不会提出一些特别幼稚的问题。当导师在听到这些特别幼稚的问题的时候,可能就不太愿意和你进行讨论了。假设你看完这些文章还发现自己的问题可能会比较白痴的话,你先试着问一问师兄师姐。师兄师姐他们毕竟不会嘲笑你,因为他们也幼稚过,然后带着已经经过师兄师姐过滤筛选后的问题再问老师。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跟老师讨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你对这些问题已经有所了解了。
第二个我觉得很关键的是要怀着一颗厚脸皮的心。也就是说假设你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么有机会的话你就要在这个过程中频繁地和老师互动,多交流,有什么疑问就尽量提出来,当然这是指在老师有空且方便的时候。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的很多想法也会影响到你,当你的问题有一定价值的时候他也会有动力去思考。他思考的结果也同样会反作用于你的研究。
所以我觉得在和导师互动的过程当中就主要把握这两点:一是你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了解,二是怀着一个皮厚的心,多多的和老师互动。
记:申报好课题后就进入正式的研究阶段,对这个阶段同学们的了解就更有限了。师兄能不能大致介绍一下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哪些?
张:首先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在图书馆中有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那这些理论方面的资源都可以在这些数据库当中找到。至于在整个研究过程当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就相对抽象一些,你还是得先发现一些你能有什么资源来调度。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可能产生新的资源来供你使用,这个就要结合你自己本身课题的情况来进行讨论。
因为我是做社会学的定性研究的,那么整个研究过程大致就是
阅读文献,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了解了;然后带着你已经有的一定的认识进入这个群体当中去看这个群体与你的认识是否相符;这个互动过程中可能会与你的想法有各种各样的出入,可能在过程中实际情况与你的理论相冲突;进入完群体后把这些疑问带出来,再进一步文献,看这些文献与你的疑问有没有什么契合的地方。也就是说第一步阅读文献可能是一种普适性的,那第二步阅读文献可能就是针对某些问题的,那可能这些问题也会给你一些启发。然后带着这些启发认识再回到群体,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你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那么你就大概可以撰写你的结项课题报告了。
那如果说是社会学定量的和心理学,心理学不是常做实验嘛,这个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编制问卷或量表或实验过程,然后施测,对得到的结果再进行分析,最后报告你的结果。这个过程非常重要的就是在做实验之前和社会学发问卷之前,你对这个问卷和实验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就是说你在发问卷和做实验之前得不断得和导师互动,同样你也得不断查文献,修正你的实验过程,修正你的问卷,直到你的问卷让你自己和导师都满意为止。这样再去做研究可以得到一个比较符合你的预期的数据。因为我们的课题经费一万块钱,时间就一年,如果你做大样本的定量研究的话这钱就会相对来讲比较不够用,那做心理学研究可能还行,但是如果你第一次搜集的数据不显著,再进行调整开始第二次搜集数据,时间就会比较紧张。所以说你如果是定量发问卷的时候,假设你在前期没有把你的问卷修饰到已经和你前期的预期达成一致的时候,那你发出去的时候必然收回来的数据是十分尴尬的。那到时候你的结项论文就难以撰写,那你可能被迫延期或者退项。
所以说我觉得整个研究过程大致就是这个样子。
记:大学生创新课题是一个国家级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师兄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经历,并告诉我们一些克服困难的技巧呢?
张:这个克服困难的技巧肯定还是要结合你的研究对象来看。我当时做课题的时候,有一次我要到一个NGO去访谈他的负责人,我先和他们NGO的一个老师联系,这个老师主要管和外面交流的,我和他联系后他和我说,那你就到我这边来谈吧。然后我们坐着三小时到了那个地方,但是到了他们那边后那个负责人和我说如果你要见我们的校长要预约,于是我们只好又坐三小时的车回去,最后解决的办法就是,我的组员找到了他们校长的联系方式,直接和他们校长联系。他们校长欣然同意了我们的采访,才把这个互动过程建立起来。
所以最重要的是当你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得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很多突破点可能不是你一次就可以找到的,你可能得一次次地试错,才能大致找到一个清晰的突破点所在。一旦你找到这个突破点,你就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我觉得研究过程可能同样会面临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比如心理学的实验和社会学设计问卷。那这个方面我觉得相对来讲是好解决的。这个技术上的提升可以基于和导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师兄师姐之间的交流。我觉得很多的问题可能还是基于一种人际的互动,你对人际互动了解多少。如果你已经很擅长跟人交流,你可能很轻松地能把很多问题做完全。比如心理学在做研究的时候很需要量表,有一些国外的学者他们有量表,他们也报告了量表的结果,但是在文章中不呈现量表。这时候如果你想要量表就要和他们直接联系,这就考验你如何说服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就是很多问题基于你自己对人际互动的了解。
又比如社会学定量的时候,很多问题就和社会学项目的实践,比如说国家发改委的实践。大家在大一下有时间、有机会的话,当然大二时一定有机会,能去一趟发改委体会整个过程,那么你们可能就对社会学的研究当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办法。
还有很多实际操作的经验我觉得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在遇到问题时要坚信自己的背后有saba sport
强大的老师和也曾经被这些问题虐过的师兄师姐,具体问题一一请教,基本都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这就是我对于困难的解决办法的建议。
三、积极参与,收获良多。我参加国创的收获是相当大的。主要有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关于思维过程的训练、提高人际互动的能力,提升技术,尤其是如果你做社会学的定量问题或心理学的研究实验问题。
记:师兄您曾多次参加创新课题项目,您认为有哪些收获呢?
张:就我而言,收获是相当大的。主要提升大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
首先就是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做课题之前,我的写作能力还可以的,但是对于写作规范我是相当不了解的。 大一我是学术部成员,看过好多师兄师姐写的各种论文,我试图去学习这些学术规范,但是我发现如果你不真的去做一遍把学术规范掌握也就是写一篇正式的文章的话,你就不知道什么是学术规范,学术规范内部的逻辑是什么。把整个课题做下来的过程中你起码要面临三份材料:申请书,中心审查报告,结项报告,这三个报告中对你的写作能力的锻炼你在这个过程你是肯定是可以体会到的,并且很多人会把这个课题作为学年论文。所以这四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如果你真的用心好好去做并且试图与学术规范保持一致的话,那么最终你会发现在完成这些后你的写作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二个是关于思维过程的训练,当你在做课题时有各种各样的切入视角,所以在做课题的过程你要不断的训练你的思维,比如说做NGO的课题:我最早申报时课题叫NGO内部组织的管理模式研究,也就是说我最早是从NGO的管理模式开始研究,我认为这种管理模式肯定不是特别具有社会学意味的,但是当我把整个课题做完后,我就加进了一个社会学的视角,便是以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NGO的发展策略,这个就很大程度来自郭老师的启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思维的训练使一个不知道如何将社会学、心理学视角融入到研究当中的人不断转变为一个了解怎样运用社会学工具来分析的人。所有这些实践都来自于你对这些对象的接触,每接触一次便尝试用社会学的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一次。如果第一次不成功,那就第二次用同样视角去看,直到总有一趟你会学会用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视角去看研究对象,但是如果你没有做这样的课题,你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在正常的人际关系你肯定不会用专业视角看待这些问题,尽管这也是有价值的,但我们是不会用的。而课题是强迫你用专业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在做完这个课题后,你对专业的认识会有不同,而你的思维会被规范化为更加专业的视角
第三个是人际互动的问题,无论申请的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校内的群体还是校外的群体,你都不可避免的要和众多陌生的群体开始打交道。比如我做关于NGO的课题时就必须和NGO的交涉组织的负责人打交道,我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我当时要频繁的进入这三个组织当中。我还记得当时和三个NGO打交道时,间接接触的人比较多,比如“协作者”的负责人与他请来的各种各样的教授和一些社工实务的人。当我跟安全帽做接触时知道了很多清华北大的人,安全帽的负责人和老师。这些都是你基于课题才能接触到的人。所以这一群体原来可能只是你可调用的社会资源的一小部分,但是在不断频繁的互动过程中,这部分资源的价值也会不断增加,这个过程中交流表达的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网络中社会资本的积累,是一个相当大的收获。
最后一个简单来讲就是技术的提升:定性研究的技术提升可能不是特别明显,主要是访谈技术的问题,很抽象 。但是如果你做的是社会学的定量问题或心理学的研究实验问题,等到你的实验做出来,你就会知道设计问卷时应该重视哪些维度哪些因素,而心理学的还可能因为课题学到一些名字特别炫的各种各样的实验程序。这对将来的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总结来说就是写作过程,思维训练,交流表达和技术提升。
四、大学生活,有规划才能丰富充实。大一探索自己,大二立下目标,大三夯实基础,缩小与目标的差距、大四冲刺。大学四年要反思自己,坚定目标,从心所欲、矢志不渝。
记:师兄的大学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让人称赞又让人羡慕。请问您能结合您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大学生活的规划提出一些建议吗?
张:多姿多彩倒没有这么夸张,我的大学生活还是比较正常的,基于我四年对大学生活的了解可以将大学分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阶段,但四个阶段有不同的需要完成的任务。
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你还不知道大学是什么样子。所以大一,你要做的就是探索过程,探索为了什么,是为了重新定义你自己。很多人高中可能都是一种填鸭式生活,老师让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只是老师的附庸者,你不是你自己。在大学开始要做你自己的时候就要探索你自己的兴趣重新定义你自己,我建议大一时多管齐下多做一些事情,尽量使你的大一丰富多彩,大一就要多多尝试。包括参加各种部门各种社团,一些学生工作,还有学习,同样也可以走向社会上的做些志愿者,找一些简单兼职工作,或者写一些和高中不同的文章·····
大二,笃志,就是你要确定自己的目标。你不必定太功利的目标,比如要出国要考研。但是你要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因为大一你已经定义了你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比如有的人发现自己人际沟通不强,那么你将来是要做一个人际沟通强的人吗,并不是一个人际沟通强的人就能获得多高社会地位,一个内向的人也可以成功,一个人际沟通不强的人可以静下心来做学术做研究呀。比如说你原来打算做一个学者,但是结果发现自己写文章比较烂,但是人际交往能力不错,那么你要明白我是要做学者还是找工作呢。大二把目标定下来,坚定目标努力去做,你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未来想要做什么样的人。大二就要计划你自己,重塑你自己。
到了大三,既然大二你已经有基本明确的目标了,那么在大二结束也会引出一些功利性的目标,比如准备考公务员,找工作或者英语比较好要出国。大二重塑你自己之后,你会有对大学结束后的规划。大三要做的就是让你与规划之间的差距缩小。比如说要出国,要考托福GRE,但是国外的学校看得并不是只有一些像托福成绩这样硬性指标,我的一个师兄,我来时他已经大三了,但他大三做的更多的是一些实践活动,到乌克兰,去各国做志愿者,这个经历为他的申请加了很多分。所以你要做的不只是直接达到目标的方法,只是刷托福,GRE的高分,而是做一些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把目标做得更饱满的工作,比如说出国做志愿者,去游历一些国家去看一些东西这些经历会让你收获更加不同的东西
再比如说考公务员,那么不必从大三上学期就开始刷题,这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其实可以从大三开始,多做学生工作这些东西,丰富自己的工作经历,磨砺自己的性格,这些东西是国内一些国企,政府部门看重的东西,同时还有努力获得党员身份,这些都是大三可以努力去做的,而那些刷题刷分硬性的东西可以从大三下学期结束开始好好准备,比如说考研的人大三多读些相关专业的理论读物,不要成为一个只会做题的机器。找工作的同学可以做实干性的,联系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时候可能你所做的兼职与你的专业工作不太有联系但是没关系,它同样也会给你带来看社会的不同视角,为你将来的见识服务。
想做一些目标,大三就要做能把目标铺垫起来的东西,大四是直接性的冲刺,磨砺自己使自己最终达到与目标的契合
我觉得大一到大四就这些,大一探索活动,大二明白自己的想法,大三夯实基础,缩小差距,大四做一个冲刺。
我觉得整个大学四年过程中,必须一以贯之的就是反思自己,这种反思不是基于别人对你的评价,而是一种自己自发主动的反思,是对你所接触很多东西尤其是对自我的辩证批判。很多人总是评价他人自己却一直没什么变化。在大一到大四你可能会产生很多不好的性格和习惯,如果你不试着去反思自己,并且改正的话,那么它可能会沉淀下来,慢慢成为你一辈子的缺点。
社会学中有一个情境定义的这一概念,就是说当个体对情境有了一个定义之后,你就会不断适应情境把自己定义为那样的人,比如房价问题,房价为什么要高呢,有可能是一大堆专家说要高,它就蹭地一下升上去了,但事实却未必如此。还有比如一个内向的人,说我不喜欢这个东西,其实是真的不喜欢吗,可能只是你逐渐被自己一瞬间的态度定义了你自己。还有星座,一些人会说:“哎呀,我和自己的星座好像呀!”其实你可能只是被星座定义了。所以大学四年当中你要学会反思自己不断的更新自己,而不是将自己塑造为某一一成不变的性格,这很关键。
另外大学里的信息很多是冗余的,对自己可能没什么益处,所以反思自己的同时同样需要反思信息,总有一堆人试图给你灌输各种想法,希望你做或者不做,希望你这样做,希望你那样做。无论让你做什么,都是对方对自己特有经历的提炼所形成的信息,它不一定对你就适用。所以当你听到一个信息,你要反思信息,哪些信息是对你真正有意义,而不是因为是某些权威人士说出来就是一定正确的,大学当中反思自己和反思信息是一样重要的。
整个过程也可以总结为两个比较简单的词汇。第一个就是从心所欲,认识自己后不要为太多的人所束缚,不是说不顾任何的规则,而是在对自己负责的情况下规划自己的人生,要知道是要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一大堆信息涌过来把你塑形为某种样子,一定知道自己内心在想什么,自己是谁,重新自己的定义,并遵循自己。
第二个就是矢志不渝,也就是说当你找到了自己的追求之后,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追求,不要轻易放弃理想。这不是意味着决定事情后就不要改变,而是发现事情背后的价值是什么。比如考研如果没上就不一定要一直考下去,重要的是考研之后你要的是什么东西,如果现在有个机会可以让你通过其他途径得到那个东西,那么你更应该去改变。所以当你明白自己的理想期望后,不要改变自己的期望,但要知道达到期望的路线是可变的。
记:今天真的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师兄接受我们的采访。相信同学们也会得到很多收获。再次谢谢师兄,也祝愿师兄学业有成,更进一步!
后记:通过和张樹沁师兄的交流,我们对参加国家创新课题有了一定信心,也知道该从何下手,有哪些该注意的问题。同时还收获了对自己大学四年规划的思考,收获了对自己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的思考!
记者:陈奕帆、周锦琳、林舒阳、高朋飞
整理:saba sport
学生会实践部